<body><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setAttributeOnload(object, attribute, val) { if(window.addEventListener) {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function(){ object[attribute] = val; }, false); } else { window.attachEvent('onload', function(){ object[attribute] = val; }); } } </script> <div id="navbar-iframe-container"></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apis.google.com/js/platform.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gapi.load("gapi.iframes:gapi.iframes.style.bubble", function() { if (gapi.iframes && gapi.iframes.getContext) { gapi.iframes.getContext().openChild({ url: 'https://www.blogger.com/navbar.g?targetBlogID\x3d8958915722925815141\x26blogName\x3d%E6%A1%83%E8%8A%B1%E6%BA%90%E8%AE%B0\x26publishMode\x3dPUBLISH_MODE_BLOGSPOT\x26navbarType\x3dBLUE\x26layoutType\x3dCLASSIC\x26searchRoot\x3dhttps://taohua-yuanji.blogspot.com/search\x26blogLocale\x3den_GB\x26v\x3d2\x26homepageUrl\x3dhttp://taohua-yuanji.blogspot.com/\x26vt\x3d-5597398638746454017', where: document.getElementById("navbar-iframe-container"), id: "navbar-iframe" }); } }); </script>
请自行点开片刻介绍 (๑•̀ㅂ•́)

如果听不清,请把声量调大,谢谢 (๑•̀ㅂ•́)و✧


关于我:

黄嫊媗
怡保师范学院生
常于指尖敲打平仄
视落墨绽开繁花为人间雅乐



留言箱:




主页精华




《桃花源记》 语言风格
written on Saturday 27 August 2016 @ 11:58


1.     浪漫主义,境界理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有着浪漫主义色彩,像是桃林景色,秀丽诱人;桃洞入口,神秘离奇;桃源仙境,与世隔绝;出之桃源,不可复得这里虽然没有长生不老的神仙,没有唾手可得的财宝,但一群避秦难世的普通民众却享受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一切都为世外桃源涂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色彩。如此完美之仙境,怎不令人陶醉,难怪渔人也要为此而流连忘返。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显然,《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在残酷的现实生活基础上,为寻求心灵慰藉、追求理想境界而撰写的一篇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杰作。我们不难看出,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象既有现实社会的影子,又是陶渊明心中的梦想;它既不同于神话传说,又具有一定神话传说的色彩。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与东晋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所描述的也是封建社会广大人民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直接反映,正因为他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如此完美地结合起来,才使得《桃花源记》这一名篇具有了永恒的独特魅力


  2.     叙事简练,惜墨如金

  在当时一味雕琢字句、讲究词藻、形式主义蔚然成风的氛围中,陶渊明却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理想境界,全文既没有典故的堆砌,也没有字句的雕琢语言简练,风格明快,准确精炼,委婉得体。尤其是作者仅用三百多个文字就把发现桃花源的始末以及桃花源中的景物、环境、风土、民情、来历、交往等描写得清清楚楚,还真是惜墨如金。

  文章里句句精炼,一开头只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十九个字,就完整交代出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写得层层深入,次序井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在这段文章里,还表现了诗人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词用语恰到好处。像写山里人见到渔人,问他从何而来的时候,诗人没有重复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只写了“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渔人见太守说起桃花源的情状,也只用“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两个字,来概括渔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见闻。《桃花源记》中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这些词语都几乎成了人们熟悉的成语。其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用来表现桃源人与世外隔绝之久,而又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变化的情形,非常贴切,又非常生动具体,可见造语之简妙。


   3.     写景优美,如诗如画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风韵深厚,妙笔生花,就像一组电影中的长镜头:既有清澈的小溪,又有鲜嫩的小草,还有那桃花盛开的成片桃林,如此美不胜收的景色,自然引起了渔人探访桃花源的好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段描写桃花源里面情景的文字,作者仅寥寥数语,便将一幅恬静和谐、悠然自得的山村场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毫无疑问,桃花源里如诗如画般的美景,也自然会激发广大读者浓厚的品赏兴致。


  4.     语言晓畅,用词精到

  《桃花源记》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流畅,明白如话,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别以为文中的“记”中的这种自然的语言是随意写来的,它是经作者仔细推敲、苦心琢磨的结果。例如:写山口有光,是“仿佛若有光”。“仿佛”,好像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既灵活又贴切。为什么说山口有点儿光呢?第一,因所写山口很小,光线不甚分明,用“仿佛”二字正可描绘出光线极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样子,这更符合桃花源隐蔽五六百年而不为人发现的情景。第二,因为桃花源是虚设的境界,其中景物并非实有,所以用词不能太着实。这样,给读者以迷离恍惚之感,增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5.     通俗平淡,朴素自然

  《桃花源记》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作品的第一段写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二十二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头两句从正面写桃林之茂密,第三句从反面写桃树之多而且纯,后两句从侧面衬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开后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桃林之美,其中有的词语如“芳草鲜美”,简直给读者一种有色有香的感觉,而所用的语言却是接近口语化的。陶渊明用这些朴素的散文语言描绘了桃源外围及内部的自然美和人们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后世不少的画家去画桃源图。清人卫炳鋆说:“桃源山水,画中景也。……而古今之列入画谱者,唐、宋以来,惟摩诘《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动。……韩文公有《题桃源图》诗,舒元舆有《录桃源画记》,吟咏之余,宛若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设色,大约因渊明记想象为之。”


作者在叙述中的语言不仅做到了朴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练。整篇作品因主要写桃源社会,所以着重详写桃源内的人与事,写桃源外的事就从略。作者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写到桃源人初见渔人的情景,只写“见渔人,乃大惊”,后面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桃源人见到渔人的神色,而且也体现了他们与外界隔绝之久。又如写渔人与桃源人谈话的情景,作者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话作了交代。这个复句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渔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详细情况,不是作者所要着力描写的,所以在上半句一笔带过。而后半句,虽只三个字,但从桃源人共同的“叹惋”中,可以想象到渔人所说的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么混乱不堪!而桃源内的生活又是多么安定!从上所说,可见陶渊明在驾驭语言上的深厚功夫。




6.   虚实相衬,亦真亦幻



  作者借用小说的写法,以一个捕鱼人发现桃花源的始末为线索展开故事。文章一开始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此后,他还把渔人怎样步入桃林、怎样进入桃花源、怎样和桃花源人对话、走出桃花源时怎样沿途标记等等都刻画得非常细致,如此着笔,就是要使人们觉得桃花源这个地方确乎存在。但是作者又通过几个绝妙的文字,把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扑朔迷离。

  就比如晋太元中字,用得很巧妙,作者把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故事仅仅假设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而不明确具体的年份,于是故事就具有了传说的性质;又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字和忽逢桃花林字,也具有画龙点睛之神奇,它不但把渔人步入桃花源之路点化得空灵剔透、飘忽不定,而且把渔人进入桃花源前恍惚迷离的状态描绘得有声有色;再如渔人走出桃花源后再度寻访时,用遂迷不复得路一语与前述忘路之远近中的字相照应,这又是可圈可点之笔,就因为有了这个字,瞬息之间,桃花源便如同烟消云散,杳然不知所往。最后,作者还通过讲述南阳雅士刘子骥寻访仙境未遂一事,进一步渲染桃花源神奇多变、虚实莫测的气氛,使得文章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由此可见,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的确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它似在人间,又非在人间;它不是人间,却胜似人间;它只可于无意中得之,却不可于有意中求之。这种虚实相衬的对比写法,既强化了整篇文章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也流露了作者苦闷迷惘的真实情感,从而,更引发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无限遐思。



0 comment[s] |






© 2016 - Layout created by Shynn.
What kills you make you stronger (๑•̀ㅂ•́)و✧





Pink Bow 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