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原文译文
written on Saturday, 27 August 2016 @ 13:20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
written on Saturday, 27 August 2016 @ 13:20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
《桃花源记》作者与作品简介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东晋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诗人、辞赋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陶渊明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居田园,关注民生”的文人情节,溢于言表的“自由、豁达、乐观”精神,开拓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尽管他只是虚构了一个与残酷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但其笔下的“世外桃源”,却是一个和平安定、令人向往的美好社会,他的这一崇高理想境界,比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早六百多年,比十九世纪早期法国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大约早一千三百多年,比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大约早一千四百多年,可见陶渊明确是开创世界以人为本、和谐平等、幸福快乐价值观之先驱。
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翁亭,凡此种种,莫不如此。地处武陵余脉的桃源,本是一处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桃花源记》问世之后,才开始有文人来此涉足山溪,探寻仙源。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的传说开始引起朝廷关注,天宝七年,即诏令“三十户蠲免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此后,文以景传,景以文盛,文景交融,声名远播。它不仅吸引了无以计数的游客,而且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神魂颠倒,王昌龄、孟浩然、李白、刘禹锡、杜牧、陆游、姜夔等著名文人也曾纷纷慕名而至。桃花源究竟是“仙境”还是“人世”?这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唐代王维、韩愈、刘禹锡把桃花源视为人间的仙境,而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则把桃花源看作避乱的圣地,近代梁启超则把桃花源称之为“东方世界的‘乌托邦’”,当代的陈寅格则称:“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写实之文也”。千百年来,《桃花源记》竟然赢得世人如此津津乐道,实乃世上罕见。
作品简介
《桃花源记》虽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其《桃花源诗》所作的一篇序文,却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而推崇备至。这篇短文以 简炼的文字、委婉的文笔、非凡的文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虚构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赋税,没有战乱,人人劳作,家家快乐”的理想社会,也表现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源记》问世一千六百多年来,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既相当积极又非常深远。《桃花源记》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和无情地揭露了所处社会的丑恶;《桃花源记》就像一座灯塔,勇敢地开启了一道探索理想社会的亮光;《桃花源记》就像一柄火炬,毅然地点燃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尤其是《桃花源记》中所推崇的那种“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完美统一”的生活方式,就像一部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于我们今天尊重和保护自然世界,构建和谐社会,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掩卷搁笔,浮想联翩。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真是个美丽而神奇的人间仙境,它不仅深深地感染了笔者的情绪,也强烈地振撼了笔者的心灵。今日之桃花源,早就因为《桃花源记》而举世闻名,而陶渊明所期望的理想社会正在桃源逐渐变成现实,眼下这里的山水洞谷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联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桃源人家之趣,无不给游人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预见,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桃花源文化必将继续传承下去,明天的桃花源必将成为桃源人民引以为自豪的人间天堂。
|